在我們人生中,察覺與覺察到底有何不同?
就字面上來看,察覺是一種先"發現"再"感覺"的一種方式,在這裡我們所用的理性的思考與理性的判斷影響著我們接下來的感覺。而覺察是一種先"感覺"再"發現"的心靈反映。
這樣的兩種感官與心理的途徑,卻影響著我們不同的事件、人物情緒的兩種方向,而這樣的方向可能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就我們平日的生活,我們會發現我們大多數不斷的在做"察覺"的反應方式,這個世界的生活上引導我們習慣用眼、耳、鼻、手等去看事件或我們接觸的人物。
然而,這樣的心理動作造成我們常常隱藏了很多背後的原理、動機與想法,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察覺"並無其異常,但他可能會發現他始終在同一個地方打轉,很有可能如同溝通不良、顛三到四甚至是叛逆的人。在我們的青年成長時期,其實我們多少都有這樣的經驗,這是一個社會環境必經的過程,在與同儕接觸的時間,我們大多數跟隨著他人的方式與行為來共同的生活與"存在",以致於我們停下心靈內在的反映方式,轉而利用理智化的行為去進行溝通、學習、交流等心智活動並且去產生所謂的"感覺",而大多數的"感覺"卻只能靠自己消化或者儲存起來,對自身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其他幫助,充其量只是一種令自己開心、難過等的情緒餘韻。
PS關於"心智"與"心靈"的活動,又是另一個不同的議題有待之後分享。
或許我們應該回到嬰孩時期,我們會發現大多數的小嬰兒,比我們更了解"覺察"的方式。小嬰兒在剛出生不久,對於他自己的生存環境並不是非常熟悉也完全不認識,這當下嬰兒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泣",這樣的哭鬧是一種她們對於任何事件的"感覺"而產生的反應,我們可以想想當我們受到威脅、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可能流淚。
而嬰兒時期常常他們還不會說話,只能竭盡所能的可能用手、腳去表達他們的語言,但在這樣不完全的表達下,他們可能最終只能利用哭鬧(畢竟這是剛出生第一個學會的事情)來表達他們所產生的感覺。嬰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嬰兒對於他並不熟悉的事件或者人物都會先產生他們的感覺,並且在腦中產生他們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可能只是被我們視為單純的動機,因為可能不符合現在人們的思維。但是嬰兒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感覺"事件的好壞並且再決定"行動",是最自然的生命潛能。
時間一久,我們由於外在的環境影響下,就幾乎忘記如何使用我們內在最自然的力量。
當我們利用覺察去"反看"生活中的一切,我們將會對事件與人物產生更多的感覺、情緒,就像是石頭丟進了水池裡所激起的漣漪,這樣的反覆練習去"感覺"再"發現"周遭的所有,能夠去替我們找回那個人類原始的動能及力量,去平衡我們周遭的人事物與生活。
每一種動作、每一種日常行為,都有他背後的意義。
您可以這樣做:(不需要思考,只要當下給自己一個情緒或者動機)
1)每一餐前,可以試問自己為何要用餐?目的是甚麼?
2)今天遇到的人,你對他們有甚麼第一直覺或者感覺?
3)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有沒有停下來超過20分鐘不做任何事情?
BY 艾弗 菲斯心靈能量工作坊
臉書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facesoul